上元祈福(拜天官大帝):
元月十五是上元佳節,也是天官大帝的誕辰,民間說這一天是「三界公生」,各民家及寺廟都在凌晨舉行盛大的儀式加以慶祝,祭品儀式就如同初九慶祝「天公生」一樣,也都演大小棚的戲,請道士唸「三界公經」。
吃元宵(即湯圓,因於元宵節吃食,故名)祭祖:
元宵節期間,民間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。起初,元宵節的時令小吃並不是元宵,南朝時,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,唐代吃得則是一種蠶狀的麵食和烤餅,一直到了宋朝,才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,不過當時不叫元宵,而是稱為「浮圓子」或是「湯圓」等。後來,由於這種食品專在元宵節吃食,因此,就把它稱為「元宵」了。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差異只是在於大小和是否包餡罷了!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大小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,稱為「湯圓」,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,裡面包餡的則稱為「元宵」。
元宵所包之餡有甜有鹹:甜的內包如豆沙、芝麻、花生、棗泥、桂花、白果…等等;鹹的內包如豬肉、火腿、蝦仁、咖哩..。至於作法則南北不同:北方以餡沾粉,用篩子一層層滾出來(搖元宵);南方則以糯米皮包餡,用手搓圓成型(包元宵)。由於臺灣沒有地域的限制,因此,南北的元宵都可以吃到。
猜燈謎(起源於宋仁宗):
燈節除了花燈外,最盛行的活動就是猜燈謎。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,讓人一面賞燈,一面猜謎。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,如一個字,一句詩,一個物或一個名稱,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,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,所以也稱為「燈虎」(也叫文虎)。燈謎是我國獨創的語文藝術,從春秋時代就有以接近迂迴且掩飾的句子做成「隱語」,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「謎」(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隱語,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隱語於武帝前,深得武帝信任),南宋後才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,在上元節讓人猜春燈謎,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「射覆」的方法,稱之為「射」燈謎。自此以後,每逢元宵節,全國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。
燈謎活動,明清相延成襲,形式多樣,內容更加豐富。據《剪勝野聞》記載: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上元夜微行觀燈,有一處燈謎畫了一個赤足大腳婦人,臉兒似馬長,懷抱一個大西瓜,沒人猜出是什麼意思。朱元璋一見大怒,因為他的馬皇后是淮西人,他幼年又當過和尚,他認為這「懷西瓜」是隱喻「淮西」,又用西瓜比喻光頭,於是第二天就下令大戮百姓,本為民間娛樂,卻不料無意之間,招來一場橫禍。到了清代,康熙、乾隆皇帝也喜歡猜謎語、作謎語。
燈謎亦有各種不同的格式,製作燈謎者除了必須有巧心慧思外,亦必須通曉天文地理。臺灣的猜謎語起源於清朝林佔梅先生在新竹所提倡,後來擔任巡撫的唐景崧又在台北、台南等地大力提倡,一時文人墨客群起響應,因此元宵節各地都有射燈謎晚會,吸引無數愛好者圍觀,只是近年來謎語的製作,已經缺乏古趣。
- Mar 06 Tue 2007 09:43
元宵節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